发展我国数字经济的科学指引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1/29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和规律,就发展我国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指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21年10月1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主要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科学总结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和主要问题,对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深刻阐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强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深刻阐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强调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深刻阐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精神和关于数字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贺信精神贯通起来学习贯彻,转化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强大力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把握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慧港口、智慧农业等新模式方兴未艾……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机遇、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

 

  2021年8月2日,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图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宣言》在大会主论坛上发布。 中新社发 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供图

  “长期以来,我一直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以极大的胆识和魄力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并挂帅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推动“数字福建”写入省委“十五”计划纲要建议,开启了福建的数字化转型。如今,“数字福建”已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大大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决策,把打造“数字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绘制了“数字浙江”的美好蓝图,推动浙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度敏锐性和深刻洞察力,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并就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一系列创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倡议,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2018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要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也要加强规范引导,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问题,指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亲身”感受空间站发射全过程,“化身”宇航员漫步太空;数字技术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AI视频修复、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大显身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

  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会场设置的数字经济特展,集中展示了一大批先进的新技术、新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回顾总结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鲜明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科学阐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关于显著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顶层设计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从战略部署看,党和国家出台了《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些地方、部门也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配套政策并推动落地实施。

  四川宜宾港依托物联网、5G 通信、可视化、智能化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传统码头升级改造成为智慧码头,全面提升港口智慧化、信息化作业水平。图为集装箱卡车在宜宾港集装箱码头往来穿梭,有序作业。 求是图片 庄歌尔/摄

  ——从实践成果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信息基础设施全球领先,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关于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切中要害地指出:“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违反法律法规、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必须坚决纠正和治理”。

  关于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有利于”进行了深刻阐释。

  ——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对“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提出总体要求,并作出七个方面的部署。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时代,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对扩大有效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壮大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脚踏实地、因企制宜,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四是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促进集群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五是规范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四点: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既有实物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匿名性等特点,又有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便携性强、效率高、不易伪造等特点。2019年底以来,部分地区开展了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图为2021年8月5日,北京市民在加油站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商品结算。 人民图片 胡庆明/摄

  六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从七个方面提出要求: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开展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重点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核心技术、重要产业、关键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头部企业等安全可控;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七是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国共担责任,携手合作,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密切观察、主动作为,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和可能,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四是“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来源:求是网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任何图文或建立镜像
邮箱:info@caq.org.cn
Copyright©2003-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923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