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报》 3月20日 3版
近年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应急管理等基层治理的重要工作,有力支撑了基层公共事务解决和服务供给,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作为社会力量发挥功能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如何使其发挥对内培育社区社会力量、对外链接专业社会组织与资源的“内培外引”作用,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摸清基层治理的现状与需求。社区党组织要统筹协调开展对辖区内基层治理需求和社会组织力量的调研、分类与信息汇总,通过对居民入户走访,掌握居民真实的生活需求与关切,并对社区及相关机构的资源储备、履职能力、人员状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社区可以依据“资源配置能力”“居民凝聚力”等评价维度,对社区治理的现状特点进行基本区分,形成基层“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两相匹配促成“项目清单”,广泛撬动社区内的社会服务资源,引导社会力量、社会项目精准对接各项民生“微实事”,将社会力量有机嵌入基层治理。
提升社区的资源筹措能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需要社区积极汇聚人力、物力、资源等。应着力开发社区服务项目,拓展资金募集渠道,设计实施一批操作性强、具有资源筹措和整合能力的项目。实践中,要广泛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为基层治理和社区公益服务捐赠物资;要促进居民需求与社会慈善资源的精准对接,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形成集群效应与品牌效应;要形成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良好氛围,提高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和组织孵化机制。人才培育是社会力量迸发活力的源泉,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发展是社会力量持久服务社区的重要保障。社区应主动发掘居民中的“能人巧匠”,鼓励其加入志愿服务组织,挖掘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潜能;围绕基层治理的切实需求,开展多样化、精准化的志愿者招募、培养活动,引导志愿者成为参与治理、服务社区的重要力量。要积极进行创新尝试,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与资源支持,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服务能力、服务范围和应用场景,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活力。要鼓励现有社会力量立足社区,深耕服务领域,做强属地精品,推广优秀项目,由点到面逐渐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动员体制。提升社区汲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离不开市、区(县)、街(镇)各层级的支持以及良好政策环境的打造。要畅通纵向信息反馈渠道,使各类组织服务资源能够直达社区,顺利对接居民实际需求。各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为立足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社会组织依法登记创造条件,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参与网络,为社会组织发挥服务作用提供良好环境。街(镇)层面可以针对社会组织的参与度、贡献度、积极性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考核机制,提升评估精准性,激励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社区、参与基层治理。要加快完善平台与设施建设,打造多方力量参与的线上交流合作平台,优化信息收集与行政审批流程,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效率。
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要发挥各类社会力量在组织带动、人才集聚、信息联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发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力量,为社区和外界的社会资源提供高效对接、匹配与整合渠道。通过公益市集、特色文化节等形式吸引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与社区进行联建共建,在医疗健康、居家生活、餐饮服务和文体活动等领域长期服务辖区居民。社区应积极推动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强化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引导与协调。
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新时代社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健全完善资源活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力量孵化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各类社会力量与资源必将更加有效汇聚于基层治理中,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作者系南开大学特大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智库项目成果,项目编号:TJSHGZWT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