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简介:
2015保利“艺起来”国际艺术博览会将在2015年9月20日开幕,展会将持续7天,涵盖了当代艺术、珠宝尚品、古董文玩、设计产品等门类。其中不少中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每当看到艺术品,我们忍不住就想要解读一番,解读其如何体现了艺术性,体现了怎样的艺术性,艺术性观瞻生活,而生活又如何支援了艺术,云云。如是,便在无形中对艺术贴上了标签,下好了定义,仿佛“艺术本就该是这样”。然而,艺术之于生活,原本是无以名状的,我们的论证,更多应当放置于体验本身。
艺术与现实的临界
米勒曾说:“要追求真正的作品,关键不在作品的主题而在于艺术家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画中去。”因此,艺术家的作品,是一种关于自己的移情。将那些对世界的隐晦的、敏感的、微妙的、转瞬即逝的、难以名状的……各种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宣泄,并让欣赏者充分感受到,这便是艺术传达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风格并不是艺术的骨血所在,无论是灰暗的黑白色调,还是悦动的色块与线条,艺术本应是多元的,被定义的艺术是教科书的艺术,是评论家的艺术,却唯独不是艺术家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处于现实与虚妄的临界,是一种实体之外、禁忌之外的或模糊或清晰的情感。例如,热烈的色块与情书文字所洋溢出的甜蜜爱恋之情;再如分割线条所彰显的充盈富足的状态和豁达的诗意栖居的情绪;又或是如老照片般黑白色调所呈现的娓娓道来的叙事画面……在欣赏者的状态下,艺术可以自由切换抽象与具象的形式,并且具有无穷尽的延伸性,连接精神与现实,正如歌德所言:“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当艺术落尽生活
“有人问:‘什么是艺术?’我回答:‘什么不是艺术?’”——毕加索
个人以为,如果在所谓的艺术中完全找不到生活的影子,那如是艺术便沦为了自说自话的不知所云,毫无艺术的震撼力可言。也许还有人无法接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必然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愿演进。
经济学中的黑天鹅效应用来代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艺术之于生活的亲和力
一条领带,系在脖子上,它是一条发挥作用的领带;被叠在柜子里,它是一条待用的领带;而被悬挂起来,精心地布置、陈列、有规划地辅以背景,富有内涵地打卷、上褶,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呈现——这就成为了艺术。在展览中,我们感觉艺术并不陌生,它们的奇巧往往令我们感到“原来如此”、“还可以这样”。然而,这并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倘若如博伊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那就无异于说人人都是苹果公司,人人都是奔驰汽车厂——对于艺术的制造与掌控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很显然,不是每个个体都具备这种条件与素养。
但是,这并不影响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和力。艺术在生活中,并不一定以完整的艺术体形式存在,因为那可能会影响实用性,但是它的元素却无处不在:卫浴的圆润可以是艺术元素;地板的纹理可以看做是艺术元素;服装的裁剪可以被看做是艺术元素;而妆容的设计同样能被解释为艺术元素……根据大众心理学的解释,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便会被泯没,思想便会被同化,群体意识也会产生排斥异议、极端、情绪化以及低智商等特点。而这种情况则会形成单一的时代性格,人们是缺乏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无差别利益体,这种单一的性格缺乏创造力,从而滞缓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这种性格还极易遭到煽动,造成社会的动乱。事实上,如今的多种社会学问题,诸如网络围观、舆论冷漠、语言暴力等,均是“时代性格”病的并发症。
然而,艺术元素的创意性可以有效唤醒这种传染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感染力和传导力,引发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认知,引发人类数千年进化以及文化积累所潜伏在基因中的情感判断力,引发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再思索——换句话说,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在于如何高冷晦涩,而是取决于是否促使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回到最初的讨论,艺术本不需要定义,因为它无法被定义。无法定义形式,更无法框定内容。解读艺术只能从这些现实存在的艺术品中感受,它是飘忽的情感,但更是落入寻常百姓家的实体,它本身不需要任何多余的附属品来助其抬高身价,似是而非的艺术,有如娼妇,必须常常浓妆艳抹,反倒可以一眼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