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满足和超越客户需求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06

7、宁德时代用车电池系统解决方案部总监 项延火《创新-满足和超越客户需求》.jpg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质量协会给我们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同行、媒体同仁面前汇报我们这几年的工作跟今后怎么样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主要从这四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第一个是公司的简单汇报,第二个就是行业的痛点跟我们的一些解决方案,第三是我们质量管理体系跟我们创新的考虑,最后展望我们行业的未来。

宁德时代新能源成立时间不长,我们是2011年成立的,总部在福建宁德,我们成立之初就设立公司的目标为我们绿色交通网提供电池系统,还有一个是为我们清洁能源存储提供解决方案,所以说涵盖了车辆跟储能的两个范围。

我们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在全球布局五大生产基地,包括国内跟国外,有两个研究中心,还有跟5家整车厂做了合资公司,还有分支机构,总部在福建宁德。

从产品布局来讲我们从电芯的设计到我们的模组还有电池包这三类产品,主要服务是储能系统,我们的电动汽车刚才也说了,包括纯我电动车、客车和特种车辆,还有一些应用我们最近在开拓市场电动船舶、工程机械包括我们的生产用的电动叉车的产品。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应该主要以客户为中心,我们服务的有国际的乘用车客户、国际乘用车客户、商用车客户还有储能客户。

这是整体市场表现,2019年的上半年市场各个产品占有率乘用车大概是45%,客车有60%多,我们的乘用车和客车一起接近50%,下面这个是我们在车型的公告上的占比,存活量更高一点,总共我们320批的产品公报,我们大概占了接近一半左右的份额。

这是我们在国内商用车的表现,应该说目前商用车大部分还是在国内市场,虽然覆盖了全国的基本上所有的省市都覆盖,我们总共的总车辆大概接近16万辆的商用车,在我们全国各地做运营。

这是乘用车的表现,可能没有那么详细的分布,因为有很多的产品是整车厂制作的,我们2019年1-10月份我们整个累计大概有33万辆的乘用车,整个市场占有的比例大概是47%。以上是我们公司的大概介绍。

下面汇报一下我们行业的痛点跟我们的一些思考,第一个是电动汽车需求的演变,前面几位老师也都讲了,实际上我们从最开始这个电动车要能动,要安全,还要有电量、有快冲,当然也要更便宜,最后结合刚才华为的讲的,我们要实现智能化,原来只是电量的需求,现在从更高性能的需求。

目前面临的痛点就是刚才说的一个是不安全、续航短、怕冷热、充电慢、寿命短。结合这些痛点,我们做了如下的产品开发的策略,首先是以安全为中心,安全是第一位的,然后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我们的超高的能量密度、超强的快充技术、超长的循环寿命、超强的环境适应性、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几个方面结合给我们的客户带来安全、寿命、续航、充电和动力强劲的我们的电池系统。

安全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电芯的技术指标,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系统化的考虑也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线,我们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围绕电池的特点,我们在四个安全方面深入考虑。一个是化学安全、电池的高压安全、功能安全和机械安全,围绕四个安全我们在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都要做深入的研究,然后从整个产品的生态链考虑怎么样实现最终的安全。刚才前面老师讲了我们智能的监控系统,我们严格的制造品质管理跟我们的全面安全验证都是支持我们产品跟我们运行安全的最基本的保证措施。

第二个就是我们讲的寿命,商用车刚才提到了很多次,主流是铁锂的系统,从一开始我们瞄准运营的需求,提出8年80万质保的目标,现在商用车用铁锂实现寿命的保障。针对乘用车刚才也说目前接近50%的需求来源于我们的运营车辆,我们有很多最终的用户希望能够有更长的运营里程。我们的私家车最大的顾虑就是这个车的产值或者剩余价值有所顾虑,我们能够把这个电池的寿命做的更长的话,能够解决刚才运营车辆的痛苦,同时也能够满足我们刚才说的解决大家私家车用户对于车辆的残值的故障率。

结合电信技术本身的突破跟我们说的后台监控算法,还有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对电池系统进行监控跟有效的管理使用。

我们对于超强循环寿命在材料的开发、热管理策略包括我们的BMS策略,都进行了全方面的技术监控,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确保,使这款产品得到很好的应用。

关于能量密度前面也提到了化学体系的路线,从之前的111到我们的523,再后面的固态电视和里程电池,主要的技术方面也是从这个方面去做,现在目前这两年的产品还是从523到811,我们已经推出了811的量产产品到每年我们希望量产,但是固态的电池和锂充电池,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在工艺突破和机械突破,还有辅助材料的突破,要做不断的提升和突破,才能实现电芯产品的高能量密度。

我们在系统充足方面我们跟北汽联合推出了CTP承租技术的电磁波发布,我们希望利用我们应和科技的优势,减少一些模组设计的重组,在我们的空间利用率跟我们的零部件的缩减跟能量密度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是一个重组技术本身,我们也在新材料高强度的铝性材,轻型的复合材料跟电连接的新材料的应用,同时一起助力我们整个CTP的技术效率落地。

另外讲了我们的快充技术,我们现在已经研发出了充电15分钟达到80%的电池的系统,但是现在我们也有一些基础设施的制约,可能真正的我们的量产还有待与在这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刚才前面何总讲了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有示范性的项目落地,希望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通过基础设施跟我们产品的进一步拓展能够真正把这个快充技术变成用户可以运用的产品。

快充技术也是一样我们在材料跟我们的热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些体系设计,确保我们产品的安全、寿命跟应用的便捷性。

第三是我们的超强环境适应性,我们这几年中开发了一个叫做电池自加热的技术,我们有信息通过这个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我们刚才说的低温充电的顾虑跟我们低温续航历程的焦虑,我们目前评估低温从负30度到10度,我们原来接近1个小时的加热时间大概缩短20分钟以内,低温时间的充电可以比以前快很多。

另外我们花大概10%以内的电量能够把负30度的电池包加热到接近常温,保证低温时间的续航历程,不像现在这样大概只有60%左右的续航里程,解决冬天里程焦虑问题,量产需要跟我们的整车跟我们的应用车队相结合来做。

这是我们自加热的技术,基本上通过我们的电磁、整车的控制器和系统能够实现我们的电池的自加热,把额外的辅助的加热系统取消掉。

最后就是我们的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实际上电池系统里我们BMS占很大一块,更多的是我们的一个SOX的算法,应该说我们正常的算法大家可以同行有很多的研究,我们结合我们的电芯的研究机理性的研究,除了基本的算法我们把很多的电芯机理的模型,植入到我们的核心算法里,能够实现我们的精度进一步提升的,然后也能够真正是现在电池整个应用全生命周期,能够智能化去做我们的状态估测。

这个是我们的工艺,可能同行很了解我们,只是在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展示。这是我们智能化模组的生产线。我们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跟我们的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过程中,还是给行业做了很大的推动,应该说我们开发的设备能够实现跟国产化的提升,应该说我们行业不光是电池本身,而是给整个行业提升推动,使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实现国产的竞争力。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有一个非常规范、完善和严苛的验证体系,我们的实验室获得了认可还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认可,到2018年底我们能做200多项的测试,有安全和可可性的测试,我们整个性能测试通道应该也是行业里领先的,我们有4万多电信的通道260多个模组70多个PACK的测试。

这也是我们积极在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标准组织的领导下,我们也积极参与国外标准的一些制定跟修订,同时也把国外的一些标准也快速联合引用到我们国内的应用上,这也是我们行业的一起推动跟努力。

还有就是汽车利用,我们电池的残值和整个回收也是行业的痛点,我们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已经有团队专门做梯次利用的研发,特别是储能的应用,重点也在考虑怎么样实现利用,包括我们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我们也有一个全次的下属子公司,专门负责我们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整个质量体系应该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整个体系的建设是考虑到结合我们实际的产品特点,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的质量体系支持我们的产品能够超越客户的期望。我们在策略方面可能主要的有特点是做了一个管理前提,把整个质量管理往研发端推动,还是基于变化点的订单管理,因为这个行业刚才也说这两年的迭代很快,我们怎么样既能够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管理,又怎么样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基于变化点的订单管理。还有就是信息化的管理。

这是我们的质量管理四个模块,前置管理主要是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我们前面的研发质量的管理,包括测试验证的管理方面,刚才我们说的项目管理跟我们产品研发过程中是并行推进的,同时我们在做好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跟我们的内部的制造端的质量管理。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变更问题和标准化都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

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追诉系统,在这里介入我们的信息化,建立了一个溯源管理,在任何一个节点我们都能够正反向产品燃料的来源,质量管理的状态跟我们测试验证的过程,这样整个链条能够打通。不是说只能从PACK往下采,任何一个中间的信息都可以查这个东西的流向跟之前的源头。这样能够便于我们在整个产品开发跟测试验证过程批量生产过程中,能够很好找到这个,如果发现异常可以很好找到问题。

这是基于配置化的订单管理,首先实现产品一定的标准化跟通用化,然后再基于客户的定制化的需求,我们能够做一些快速响应,通过在符合质量体系的管控的大的前提下,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节点的评审,能够把握这个过程质量,能够保证我们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这个是全信息化的供应管理系统,我们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我们对客户端的客户关系的管理,包括我们售后的监控系统,这个我们整个信息化的管理,在公司里全面运行。

最后是我们的服务体系,商用车是我们作为新能源汽车前几年的重点,现在已经慢慢拓展到乘用车,我们通过前几年商用车的客户服务跟管理,我们建立了这么一套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应该是全国第一家无星售后服务体系,这可能跟商用车不太一样,我们要进一个我们的整车厂合作来实现整车厂的客户端的服务。

我们做的业绩无论刚才的研发投入还是我们的测试、产线的投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给的整车厂和中端客户,带来更满意的产品跟更好的综合成本。

刚才前面几位老师也讲了,应该是我们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电动化、共享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各个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禁燃表的时间,所以说我们新能源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们宁德时代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跟所有的整车厂,跟我们行业的通力合作能够实现我们这个新能源发展的梦想,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中国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8279-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0185